这么多年以来

生活
604 0

刚才和小赵同学聊天因为疫情聊到了学校推迟开学,我说“在家多待一点时间吧,工作后就很难着家了”无心的话让我红了眼眶,想想这么多年来,从三年级就开始住校了,虽然学校和我家只隔了一条河。

一二年级是在隔壁村上的,感觉走路三五分钟就能到,那时还要自己带着凳子上学,整天风风火火的东奔西跑上蹿下跳,玩的是很开心。喜欢隔壁村的会(集会),会来很多商贩,五花八门卖什么的都有。可惜那时上课后就锁校门了,只有中午吃饭和下午放学才会开,我们就非常期待放学后时间,可以去捡东西,尤喜欢别人不要的衣服吊牌,能作为“面包”来玩,面包是我们那对于一种折纸玩具的称呼,感觉很多博友应该知道吧,毕竟那时候物质匮乏,玩的东西都是自己造而且全国统一,不得不佩服的默契,咋做到的呢?我很喜欢捡那些吊牌,因为我比较爱惜书,家里也不允许我撕书叠面包,这是我玩具的重要来源。偶尔还能捡到钱,那时候几天可能会有一毛钱,捡到钱就是最大的惊喜,然后几个小伙伴就去买东西了吃了,还没有捡到钱交给警察叔叔的意识,虽然那时会唱“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,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”不过只是知道有这个儿歌,完全不解其意。

三年级是在自己村上的,我那个小村子有小镇三中,趟过流经村子的小河就能到,挨着我家的田地,桥在村东头,我家在村西头,为了方便都是趟水上学,冬天只能过桥。最然距离近的离谱最后还是住校了,因为总是迟到,早上赖床不想去学校。小镇的三中早已没落了,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到教育资源更好的县里,在小县城你会发现不大点的小孩自己背着书包在通向村里的公交车,别惊讶这种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。小县城只容得下灵魂,在这里很难撑起一个家,不得不去寻找容得下肉体的地方。

这么多年以来总是在住宿上学,不论是否学成吧,总归是有了一段永远不会忘记的经历。三年级上五休二;一年后去了隔壁镇上学,上十休四;初中在县里新一中半个月休两天;高中依然在新一中一个月休两天。总之是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,后来上了大专,一年也就寒假在家,暑假会去北京找爸妈了。不过我比较灵活,家里有农活我就回来了,最痛苦的活就是抗旱,采取的是类似大水漫灌的方式,不过需要人来回把控,五亩半的地估计要浇两天,早上五点就开始了,因为这时候凉快。其实什么时候浇都不舒服,早上天气凉爽但是水也凉啊,中午水不凉了但是天气热啊,随随便便晒脱皮,附近村有人一次丧命,热晕在地里又没有人发现,很恐怖的事情,所以灌溉的时候我是一直在的,奶奶年纪大了,那就我上我抗。

写着写着都忘了核心是啥了,本想表达这些年在家待的时间很少,现在肯定算跑题了,低分作文,好像评分标准是跑题就剩38,还要在字数够且无明显错别字的情况下。这篇是没写完下班吃饭了,回来午休后写的,当时的情感早就消散了……

总之,故乡容不下肉体,他乡容不下灵魂……

最后更新 2022-02-25
评论 ( 0 )
OωO
隐私评论